我省各地各学校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
培根铸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殷殷嘱托,砥砺奋进。一年来,我省各级各类学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育教学各领域全过程。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中,专项部署开展强党建推进立德树人提升行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边境县(市)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建强课堂“主渠道”,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构建育人“大课堂”,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大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在全省命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304所,全面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引导师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行动自觉。
推进构建“大思政课”格局
“五十六种语言魅力芬芳,五十六朵蓓蕾朵朵向阳。各族儿女胸怀理想,畅游书海放飞希望……”走进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红河州实验学校,广播里传出的校歌轻快活泼、朗朗上口,来自全州各民族的学生们在歌声中感受着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我们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学生的成长规律,研究学生思想、心理状况,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教育模式,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建立家国情怀,成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小卫士’。”中央民大附中红河州实验学校教师徐秋介绍,学校还与周边的个旧十三中、十五中以及河口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等学校结为共建学校,互帮互助切实推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央民大附中红河州实验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在“共美”特色课程中开发“民族团结教育”读本,通过课程教学强化民族团结知识的教育。同时,以红色研学、传统文化月、艺体节等活动为载体,积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校园成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花园。
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样贯穿课程始终。“除了在‘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融入相关教育,学校还专门设置了每周一节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该校校长江初介绍,在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众多,有藏族、纳西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97%。
我省坚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充分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各中小学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高校依托相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专题教育,利用西南联大旧址等20个实践育人基地、民族团结誓词碑等资源开展实践教育;建设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每年集中培养3200余名少数民族预科生。
聚力育人“同心圆”实践
在文山学院“活态传承·剪纸艺术”民族文化课上,林远高老师向学生们展示自己耗时十余年完成的巨幅故事性剪纸作品《剪纸艺术解述中国富宁壮族坡芽符号密码》,学生们在课堂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山学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文山红色资源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楚图南小屋、民族团结一家亲交流基地,发挥思政课的思想引领作用;在校园文化阵地集中开展“石榴花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开设20余门民族文化课程,邀请省级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管理、研究、教学三支队伍,以“党建带团建”“乡村新颜”“农村产业”调研团、科技支农服务团等形式引领师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助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学生在社会课堂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用实际行动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清晨,福贡县石月亮中学在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后,组织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班会活动。初二164班学生就“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进行抢答比赛;初一173班举行《论语》诵读表演,以吟唱传统经典的形式传承华夏文明。
“我们打造‘云岭红烛?育人先锋’党建示范品牌,以人人都是思政教师为目标,不断提升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素养,充分发挥学生会、共青团、少先队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和教学科研之中,引领广大师生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石月亮中学校长刘迁说,学校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让边疆民族地区的各族学生了解知晓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组织师生进行足球、篮球、书法比赛,开展传统汉服展演,跳民族舞、唱革命歌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包容。
目前,我省在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市)全覆盖开展主题宣讲、研学、社会实践等“边境行”系列活动,协同有关部门开展“团结进步同心营”“心向北京 拥护核心”教育交流和实践活动等,打造了一批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和活动。成功申报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设立13个民族教育相关基地、14个高校研究基地,每年设立并支持专项课题研究,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论及课堂教学等实践研究。
本报记者 殷洁 黄翘楚 彭少杰 张帆 李寿华 黄鹏
文章来源:云南日报